在线期刊
期刊基本信息
《新教育时代》
主管:天津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天津电子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天津电子出版社有限公司
社 长:刘锦泉
副总编辑:李 伟
特约策划:吴法源
特任编辑:王若梅
编 委:刘 妍
投稿电话:022-23678800
投稿邮箱:xjysdbjb@163.com
下载排行

功能互补、错位分工视角下肇庆全方位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路径研究

  • 摘要:《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印发以来,肇庆积极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展机遇,提出举全市之力、全方位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建设,加快绿色崛起,争当湾区新秀。与大湾区其他城市相比,肇庆位于粤西,既有明显的发展优势,同样也有突出的瓶颈短板。本文基于肇庆市在大湾区城市群中的发展定位,从功能互补、错位分工视角出发,借鉴境内外区域核心城市的发展经验,探讨肇庆市全方位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主要路径。
    关键词:功能互补;错位分工;粤港澳大湾区;全方位融入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一、肇庆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中的发展优势

    1.优越的区位优势

    肇庆市地处广东省西部,位于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业产业带、珠江—西江经济带、粤桂黔高铁经济带“三大经济带”叠加交汇点,也是大湾区城市群中唯一与大西南地区接壤的枢纽门户城市。因此,承东接西的区位优势成为肇庆市优越的发展优势之一。

    2.便捷的交通条件

    近年来,肇庆着力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持续发力,目前已形成了“一条黄金水道、一条快速、六条轨道交通、七条高速”纵横交汇的交通网络,构建“十纵八横”交通大动脉。具体来讲,肇庆向东乘坐高铁35分钟即可抵达广州,抵达深圳或者相关也不超过1.5小时,即时融入大湾区一小时交通圈;肇庆向西乘坐高铁在4个小时内,即可抵达周边5个省区的省会城市。肇庆境内还有一条西江能够满足5千吨级航船通过。目前,正在规划建设的广州新机场,距离肇庆市主城区仅仅20多公里。

    3.独特的自然环境

    从地理位置上来讲,肇庆被北回归线横穿,被誉为“北回归线上的绿宝石”,境内雨水丰沛、气候温和、日照充足,具有丰富的植被、物种等自然,被称作“南亚热带地区的物种宝库”,是发展现代农业的绝佳区域。全市的森林覆盖率超过70%,是大湾区城市群中名符其实的天然 “氧吧”。其中,鼎湖山的负氧离子含量位于全国之首;西江常年保持着Ⅱ类水质,西江水质的综合指标也是位于广东省前列,是大湾区的重要生态屏障和优质的“淡水源”。

    4.丰富的文旅资源

    肇庆历史绵延悠长、自然风光旖旎、文旅资源丰富,既有全国5A级旅游景区——星湖旅游景区等自然景观;也有宋城墙、包公祠、龙母祖庙等人文景观。此外,肇庆还是广府文化和粤语的最早发源地,肇庆还被誉为“中国砚都”,以其独特端砚文化闻名天下;同时,中西文化在肇庆交流融合,中国传统红色革命与文化西方宗教文化更为肇庆文化增添绚丽的色彩。

    5.广阔的土地空间

    肇庆境内土地面积达1.5万平方公里,占大湾区土地总面积的三成,是大湾区城市群中最大一块发展腹地。其中,农业用地总面积337万亩,耕地面积281万亩,目前全市土地开发强度仅有6.5%,是当下大湾区城市群中土地开发强度最小的城市,据初步测算还尚有1700万平方公里的可用土地释放空间,具备充足的土地资源储备,为肇庆全方位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奠定了物质基础。

    二、肇庆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中的主要瓶颈

    1.融湾意识不强

    一是长期以来受历史文化、交通区位、宏观政策等因素的影响,肇庆城市发展实力与其珠三角城市的名望不相符合,没有充分参与到珠三角城市群的建设中来,导致肇庆与周边珠三角核心城市发展的差距越来越大,事实上成为珠三角城市群发展的“后进生”。二是肇庆对融入大湾区并真正成为大湾区城市群意愿不强,融入大湾区的意识有待于进一步持续深化和不断宣传引导,无论是政府层面、还是普通群众观念中,思想解放还不够彻底,传统“等靠要”思想还不同程度存在。三是忧患意识相对缺乏,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走向、城市的融合、产业的提升等深度思考相对不足,虽与广佛地理距离如此近,思想距离却较远。

    2.产业基础薄弱

    与大湾区经济发达城市相比较,影响肇庆经济社会发展最大的发展短板就是产业基础薄弱。根据《肇庆市2020年统计年鉴》显示,第一产业占比45.1%,第二产业占比21.2%,第三产业占比33.7%。由此可以得出结论,肇庆产业发展呈现出“第一产业偏高,第二产业不大,第三产业不强”的发展局面,特别是第三产业占比明显低于大湾区其他城市。产业发展也没有走出“小、散、弱”的困境。通过调查得知,目前全市总产值最大的产业是金属加工业,其次是水泥建材陶瓷产业,这些都属于产业链下游和微笑曲线的最低端,缺乏科技含量且供过于求。特别是在国家推进碳达峰政策影响下,许多企业处于半开半闭状态,加之这些企业多数都是高能耗、重污染的企业,导致行业发展疲软,缺乏经济韧性。

    3.创新动力不足

    科技创新动力不足是肇庆经济社会发展的另一个短板。虽然近年来肇庆大力实施创新驱动1133工程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与实际需要还相差甚远。仅以2019年科研经费投入数量为例,肇庆科技研发经费占全市GDP比重约为1.11%,距离广东省平均水平的2.88%的比重仍有较大差距。导致这种局面的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政府财政实力有限,对科技创新经费投入相对不足。二是全市目前科技型、创新型的龙头企业缺乏影响力,现阶段新型研发机构和孵化创新平台效应还没有显现。三是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科研实力基础薄弱,高层次人才短缺,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4.人口流失严重

    肇庆是珠三角城市群中的劳动力输出市。根据《肇庆市2020年统计年鉴》显示,自2012年以来,肇庆长期处于人口净流出,2019年净迁移人数达12916人,净迁移人数呈逐年增加的趋势。从人口流向来看,大部分人口流向了珠三角发达城市。事实充分证明,城市的综合发展后劲需要人口的带动,如果城市发展对人才和劳动力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则这个地区的发展很难得到充足的智力支撑和劳动力保障,也就很难释放人口红利和激发城市发展活力。

    5.龙头企业匮乏

    根据2020年广东省企业竞争力500强榜单显示,肇庆市却只有5家企业上榜,分别为肇庆宏旺金属、广东天龙油墨、现代筑美家居、广东宏图科技、广东风华高科。从地区分布来看,广东企业500强排行榜主要集中在深圳市、广州市、佛山市,三个地市入围企业数量分别为198家、158家和38家。而珠三角其它城市占据广东企业500强排行榜分别为:东莞27家、珠海13家、中山12家、惠州9家、江门7家。从这组数据可以得出,肇庆在珠三角城市群中具有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是数量最少的。同时,在2020年肇庆企业100强中,前三甲的企业肇庆宏旺金属、广东电网肇庆供电局、广东天龙油墨的营业收入刚刚突破60亿元,距离百亿目标还有很大距离。

    6.城乡发展失衡

    肇庆位于粤西、毗邻广西,地理位置决定了山地多、平地少。处于东南板块的端州、鼎湖、高要、四会等地由于靠近广州、佛山等珠三角发达城市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稍好,处于西北板块的怀集、封开、广宁、德庆等地靠近云浮市,及广西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总体欠佳。长期以来,肇庆城乡发展始终存在“半珠半山”“半工半农”“半城半乡”的不协调的尴尬局面。根据数据显示,2019年度肇庆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3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9万元。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不均衡,城乡发展失衡。

    三、肇庆全方位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主要路径

    1.加强融湾顶层设计

    肇庆全方位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首要前提是全面加强融湾顶层设计,具体来讲就是要做到“三个一”。一是要制定一个融湾总体方案。可充分借鉴邻省和省内兄弟地市经验,制定一个符合肇庆发展定位、较为具体详实的融湾总体工作方案。二是要成立一个议事协调机构。议事协调机构由市主要领导同志亲自挂帅,并委派一位市领导专职抓融湾项目建设,建立健全融湾建设项目定期研判机制,重大建设项目可随时沟通、随时部署。三是要建立一个高端人才智库。充分发挥周边城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等高层次人才集聚效应,组建肇庆城市发展高端人才智库,以定期分类研讨和不定期决策咨询的方式,为肇庆市全方位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助推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第一,肇庆要实现全方位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大湾区连接大西南的门户枢纽城市目标,要在交通建设的硬实力,以及教育发展的软实力方面下功夫,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获得感。一是要加强交通建设。加快推进与大湾区其他城市的“硬联通”,建设一个深度融入大湾区的综合交通网络。加强同省铁路部门沟通,推动加快建设肇庆至湛江、珠海的高铁项目,努力加大开通肇庆往返港深高铁和动车频次,推动与大湾区中心城市的直连直通,并争取广佛地铁延伸至肇庆新区项目立项。二是要加强高校建设。要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应用型高等教育基地。全力支持肇庆学院申硕改大,肇庆医专升本和整体迁建,加快推进广州华商学院、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广东亚视演艺职业学院等高校驻肇办学,积极参与大湾区教育和人才高地建设。第二,要积极谋划建设高等职业教育基地。要充分发挥好广东工商职业技术大学作为全国首批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院校的带动作用,以更大的力度支持该校建设发展壮大;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通过科学布局、资源整合,优化重组全市职业院校,加快推进肇庆农校、肇庆技师学院等院校资源整合,建设全新的公办综合性高职院校,行成职业教育“组合拳”,做大做强肇庆职教品牌,争取建成一个肇庆特色的职教园区,为大湾区建设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第三,进一步深化肇庆市同港澳高等教育合作,加快推进香港理工大学、香港都会大学合作建设项目在肇落地建成。

    3.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作为大湾区城市群中的经济欠发达城市,产业既是肇庆发展的最大短板,也是肇庆发展的最大的机遇和潜力。因此,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是目前肇庆实现“弯道超车”的根本之策。要牢固树立“产业强市”发展理念,持续坚持产业强市发展思路不动摇,健全工作机制,明确工作抓手,抓好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产业发展取得新进步。要以更加主动的姿态抓住大湾区核心城市产业效应外溢机会,做好与大湾区城市产业转移对接工作。要加速淘汰落后产能、低附加值的陶瓷、水泥等落后产业,通过扶持共建、合作共建、托管建设、股份合作等多种方式,夯实肇庆同广州、深圳产业共建互通的基础。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等先进制造业,高端电子信息、新材料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服务、现代物流等现代服务业领域的优势产业。同时,还要注重发掘肇庆生态环境、传统文化资源,将其逐渐转化为经济优势,培育特色产业发展。例如,推动端砚、玉石产业投入到大湾区建设之中;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肇庆(怀集)有机绿色农副产品集散地;建设生物医药集散地,壮大对接港澳、欧盟、东南亚地区的中成药加工产业链。这些都可以作为肇庆市特色产业发展的新的增长极。

    4.高等教育提质增效

    肇庆全方位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引擎是要实现高等教育提质增效,肇庆要在充分借鉴国内发达省份和城市高等教育发展经验的前提下,按照“做大增量、做强存量、提升质量、彰显特色”的思路,加大对高等教育财政支持力度,有效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一是加强高等教育发展顶层设计,抢抓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等重大发展机遇,以更大的气魄和力度支持高等教育发展,制定发展规划,强化政策指导,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工作分工,抓好贯彻落实。二是精准实施高等院校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市政府牵头成立高等教育联盟,按照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指导高校开展专业设置,重点发展理工科专业,特别是产业发展急需的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技术、物流管理等专业,可根据现代服务业对人才需求,探索在肇高校中有针对性地开设中(粤)英、中(粤)葡专业,为大湾区现代服务业培养具有普通话、粤语、英语,普通话、粤语、葡萄牙语的人才,毕业后可到港澳直接就业;探索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产教融合新模式,大力发展现代学徒制、订单班,建立产业学院,引导企业、行业、高校建立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出台留肇就业创业的激励机制政策。三是持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借鉴深圳引进高层次人才的激励政策,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行业紧缺人才、大国工匠、能工巧匠,凡是符合肇庆市人才引进的标准的,无论是到肇庆哪所高校,都可享受政府无差别的人才待遇,实现高层次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切实减少高校人才流失。四是充分发挥肇庆在土地、交通、环境、政策等方面的优势,大力引进港澳知名高校来肇设立分校,以及大湾区高水平大学来肇设立校区,积极鼓励在肇高校与港澳高校开展联合办学,推动引进高校来肇办学实行“交钥匙工程”,尤其是对引进的民办高校在政策支持方面要一视同仁。

    5.全面整合文旅资源

    肇庆是历史上的两广总督府驻地,也是广府、中原、西方三种文化交流的重要交汇点,在大湾区城市群中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一是以“旅游+”规划引领业态创新,挖掘各县市区各类文旅资源,通过大数据平台为游客提供酒店、景点、门票等一站式服务,加速从从景区旅游向全域旅游的转变。二是进一步完善鼎湖山、仙女湖、砚洲岛等自然景观,宋城墙、梅庵、包公祠、阅江楼等人文景观设施建设,深化厕所革命,推动文旅休闲设施全面提升。三是以肇庆星湖旅游景区获批全国5A级旅游景区为契机,积极整合文旅资源,推进文旅街区建设和古城墙周边片区风貌改造等重点项目建设,深度融合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要增强肇庆自信,打造名人文化,擦亮肇庆旅游金字招牌。四是深度挖掘“端砚”、利玛窦、六祖禅宗、包拯、宋城墙、叶挺独立团等历史文化符号背后所蕴藏的历史文化价值,持续强化旅游宣传力度,让一个个生动鲜活的“历史文化符号”会说话,从而弘扬肇庆独特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精华;五是充分挖掘肇庆作为粤语发源地、岭南文化的基因优势,连续举办以“岭南文化”“广府文化”为主题的研讨会、展览会,弘扬以粤剧、醒狮等为代表的岭南文化,不断巩固肇庆作为粤语发源地、岭南文化的地位。
     
  • 发布日期:2023-03-08 09:05:58 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