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期刊
期刊基本信息
《新教育时代》
主管:天津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天津电子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天津电子出版社有限公司
社 长:刘锦泉
副总编辑:李 伟
特约策划:吴法源
特任编辑:王若梅
编 委:刘 妍
投稿电话:022-23678800
投稿邮箱:xjysdbjb@163.com
下载排行

中职涉农专业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的建设与研究


  • 摘要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社会经济对农业人才的综合素养提出更高要求,然而,涉农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在科技创新、项目研发、成果转化等方面成效不明显,与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侧不相匹配。本文研究如何围绕产业实现实训基地集群发展,提升实训项目科技创新,激发涉农专业在教、学、研、创、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发展动力,让职业教育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
    关键词产教融合  育繁推一体化  实训基地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开展高质量的技能实训是落实职业教育德技并修、工学结合育人模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要保障。然而,职业院校的畜牧兽医、果蔬花卉生产技术、农村经济管理等涉农专业规模偏小,农类实训基地在平台资源整合、项目科技创新及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等方面,与现代农业人才供给侧的需求不匹配[1]。农业学校如何坚守“姓农”特色,涉农专业如何通过品牌建设吸引学生学农爱农,是广西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实施人才强农战略的难题。
    教育部提出,产教融合育人是提高农业技术人才培养成效的重要途径,到2022年我国应推动建设一批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学校属地贺州市作为“东融”先行示范区,具有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的战略地位,如何发挥区位优势,建设特色农产品示范实训基地,产教融合协同发展,是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重大课题。
    一、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的意义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实训基地建设是提升专业水平的重要举措,是深化产教融合的重要载体,是“四链融合”的连接器。学校将实训基地的建设与地方经济发展对接,以科技创新、科技服务融入产业链,提高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成效,以培养大批技术精、善经营、能服务“三农”的高养质农业人才为目标,突出生产性实践教学功能,促进农牧专业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标准修订,发挥基地培养及提高双师型教师实践能力。
    农牧专业实训基地受传统农业思维的影响,教科研成果融入区域经济发展能力不强,基地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实训基地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社会效益成效不明显;二是实训项目与产业链融合度不高,与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培养需求不匹配;三是管理模式落后,基地缺乏有效运行机制,影响实训基地的可持续发展。
    二、 涉农专业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思路
    根据教育生态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工作本位学习理论等理论,依托学校示范专业、重点专业、研究课题、农技推广等项目,联合本科院校、农科院所、行业和企业,开展育繁推一体化“三农”实训基地的建设研究。
    1.构建基地群式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平台
    校企共建共享开放性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群,实现职业教育与农业经济的联动,促进学校内部以及职业教育和农业实用技术、职业技能鉴定的互通。校企在人才培养、职业培训、技术研发、职业技能竞赛、输出优质资源等方面开展合作,促进实训基地建设、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商业项目运营等方面良性互动,实现多方共赢,加速提升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的平台载体作用[2]
    2.打造特色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通过校企联合组建科技创新团队,以“育繁推”一体化科研项目为结合点,根据学校农类专业的优势,对接粤港澳区位特色产业,打造特色水果、东融蔬菜、信都三黄鸡等产业项目,走产学研融合发展道路,并将“科研”要素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形成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新模式。
    3.构建社会科技服务体系促进基地改革创新
    依托学校继续教育平台,将产业基地和实训、创业孵化基地融合,以科技服务为导向,构建多层次培训服务体系,将专业知识、岗位技能、职业素养、创业能力与科技服务有机结合,形成可持续融合发展的项目基地运行机制。
    三、“农业科技园”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步骤
    1.建立 “种质资源研发+示范推广” 产教融合平台
    制定“服务乡村振兴行动计划”,以“育种与品种改良—示范推广—科技服务”的模式,每个专业培育一个区域特色产业项目,校企合作打造“一专一品”的产教融合项目。校企共建大果山楂育种、信都三黄鸡育种,蔬菜育种项目,通过“育繁推”一体化示范推广,打造“种质资源开发+示范推广” 产教融合育人平台,形成经营组织化、设备设施化、生产标准化、要素集成化、特色产业化的现代特色农业实训基地群。
    2.构建学历教育与培训融合的科技服务创新实训体系
    院、校、企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组建科技服务团队,将科技服务的新品种、新技术项目与岗位技术技能训练融合,科技服务操作规范与企业真实生产实训融合,开拓培训特色项目,如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双千结对工程、整村推进工程、产业强镇工程,与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融合,促进企业与学校资源、理论与实践教学环节、学历与培训教学内容的“三整合”,育训结合,培养一大批高素质农业人才和种养大户。
    3.构建圆运动发展的职教生态理论,形成“董事会+联席制”基地运行管理机制
    依托学校继续教育基地—广西桂东职业农民学院,联合农科院所、行业企业等机构成立 “三农发展”董事会,指导实训基地的运营。同时由基地办公室牵头,建立定期联席会议制度,对实训基地运行进行指导,为产业发展助力,为产教融合育人提供保障。
    四、“农业科技园”特色农业实训基地建设内容
    校企通过“种质资源研发+示范推广”共建了“教学研创”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形成了紧密对接产业链,具有市场反馈、监督、调配、评价等运作机制的科技园区产教融合育人平台。学校发挥办学优势特色,通过培训教育融合政、院、企、行多方资源,构建了科技服务体系,形成了“专业培养+产业培训”互促的产学融合实训体系。实训基地的教育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成效显著,提高了“三农”人才的培养质量和师资团队的成长,树立了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战略新典范。
    1.打造市场化运作科技园区,搭建实践教学平台,加速农业科技化
    (1)建设“一基地三中心”产教融合育人平台,实现基地建设与产业动态衔接。农林牧专业实训基地集群运行,设立基地办公室,联合广西桂东职业农民学院、政企行组成 “三农发展”联盟,设立人才培养与课程建设中心、项目与科研中心、科技服务中心,基地与中心一体化运行,以解决地方农产品品种改良的技术瓶颈为出发点,围绕育种中心、示范推广中心、产业核心示范区,对接产业链的生产与经营的关键环节进行圈层式研究。园区建成了信都三黄鸡保种区、大果山楂改良区、东融蔬菜育种区,作为广西科技园建设单位、产教融合建设项目,获得科技进步奖十多项、新品种3项,形成了地方标准、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等标志性成果,发挥了产业融合发展智库平台、农业科技加速平台,现代农业人才培养平台以及农业创新创业孵化平台的作用。
    (2)科研成果带动,建设“一专一品”专业产业实体。学校着眼于广西“东融”先行经济发展战略,建设具有教学实训、技能鉴定、培训服务、经营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产业基地。建设大果山楂、东融蔬菜、信都三黄鸡等产业实体,促进企业与学校资源、理论与实践教学环节、科研与教学内容的“三整合”,形成对接产业的育、繁、推三个圈层式实践内容体系。产业实体的运行,将师资、新工艺、新设备、新模式等资源与课程融合,形成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为教育生态创造了良好的物质环境、信息环境和能量环境,提高基地的品牌效益。
    (3)开发“三结合 三转化”对接产业圈层式科技创新体系。将科技创新“研”的要素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即教学与科研结合、科研与课程开发结合、科研与生产结合,促进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融合,同时企业研发项目转化为学校专业项目,科研内容转化为教学案例,工作过程转化为实训模块等,形成的“工学研融合”人才培养新模式,培育服务创新团队,通过创新项目驱动,个性化发展,差异化办学,培养了一大批创新型人才。
     
     
     
    图1“三结合 三转化”对接产业科技创新体系2.构建专业培养与产业培训“双互促”的科技服务实训体系
    对接国家科教强国、科教兴农等重大战略,学校建设产业基地与教学实训和创业培训融合的基地,以科技服务为导向的“产教培融合”的科技服务人才培养体系。
    (1)以服务项目为契机,构建科技服务育人体系。学校积极举措,跨越式组建科技服务团队参与产业服务的集中培训、实践教学、技术服务各环节中,将科技服务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项目与技能训练融合,科技服务操作规程与企业生产实训融合,科技服务特色项目与第二课堂实践项目融合,提供真实的环境,将知识、技能、素养和创新创业能力合并推送,形成相互科技服务体系[3]
     
     
     
     图2“产教培融合”科技服务实训体系(2)构建生态型田间实训课程体系。将种养技术、品牌建设、流通和包装营销等运营的困境融入实训项目,打造产业实况教育生态环境,在实训课堂中实现车间即师傅,学习即生产、科研即产品,在实体实训中学习、操作和实践,形成了“有序、互动、自主、开放”的生态型课堂。根据特色农业发展对“三农”人才培养需求,开发“双互促”式特色农业实训课程。
    3.培养乐于研创、善于教学、能服务产业的“三农”师资队伍
    学校以校内外建设示范性生产基地为平台,以科技创新和科技服务为契机,集成产业链师资优势,建立了“三农”工作师资队伍,并形成培养、配备、管理、使用机制。由于农民学院培训和学校教育的融通互补,本校成长了一批集产业工长和骨干教师于一身的教师团队。开门遴选的师资,集培训经验丰富、学员认可、专业技术过硬的专家教授和企业人才担任培训教师,为学校教育事业,搭建职称结构合理、学科结构互补、年龄梯队合理的专兼职研究团队。
    4.形成“董事会+联席制”的运行机制
       本项目以服务地方特色农业产业为中心,教(培)、学、研、创五行协作,互利共生的实践理论,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在物质、能量、信息上的融合与流动,让基地建设圆运动发展,实现了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相联系对接,课程内容与行业职业标准相对接,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一体化,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对接,达到协同育人的目标。成立的董事会组织监管,建立定期联席会议对实训基地运行进行指导,人才和服务供给侧与农业产业结构升级调整保持一种适应状态。
    五、阶段性成效
    (1)建立校企合作种质资源开发基地,形成技术标准化的“产教融合”成果转化新模式,促进专业品牌化发展。以“一个专业建立一个产业,一个产业树立一个品牌”理念指引,大力开展“一专一品”建设,其中“鲜食大果山楂”项目成果,通过研究制定地方技术标准,以及培训传授技术、展会推介、授权委托推广等途径,形成技术标准化的“产教融合”成果转化新模式,实现产业化,获评广西科学进步二等奖,促进“育繁推”一体化发展,提升果蔬花卉专业品牌效应,促进涉农专业办学。
    (2)构建“专业培养+产业培训”双互促的科技服务实训体系,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通过“产业促专业,专业带培训,培训助产业”路径,组织“政、校、企、协”参与实训基地建设,建立“双互促”课程模式,建立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圈层式课堂体系,实施多维度评价,形成具有“集团化” 专业办学特色的“专业培养+产业培训”双互促的“三农”人才培养体系。
    (3)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战略融合模式创新,以技术创新促工学研创有机结合,有效发挥职业教育社会化功能。发挥基地品种科研优势和专业技术优势,把实用技术推向市场,把新品种的开发与推广来引导市场,使基地成为行业技术、信息资源和培训的中心。
    (4)构建圆运动发展的职教理论,促成校、政、行、企多方联动的 “董事会+联席制”运行机制,促进产学研融合提高“三农”人才培养成效。成立董事会组织监管,建立定期联席会议对实训基地运行进行指导。提高了基地培养人才成效。
    六、反思和总结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学校主动适应产业发展需要,校企通过“种质资源研发+示范推广”共建了“教学研创”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打造了市场反馈、监督、调配、评价等运作机制的科技园区产教融合育人平台,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和实训课程建设,形成了“专业培养+产业培训”互促的产学融合实训体系,提高了“三农”人才的培养质量和师资团队的成长。
    项目发挥了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的引领示范作用,加速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的平台载体作用,使实践教育及时体现出经济的发展与技术的进度,为区域开展产教融合创新实训和共建共享机制开拓思路,对职业院校建设农类专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 发布日期:2023-03-08 09:04:56 浏览: